最新訊息
課程
精選商品
師資陣容
會員中心
0
首頁
推薦閱讀
藝術
課程
線上課程
人文
社會科學
藝術
心理學
系列課(整套購買)
實體課程
攝影
哲學
影視企劃
過往課程
人文
直播課程
攝影
哲學
人文
精選商品
推薦閱讀
藝術
社會人文
哲學
影像
文學
師資陣容
常見問題
購課說明
常見問題
王聖閎|從攝影實踐的擴充到學院困境:也談《新活水》上的攝影論爭(上篇)
【論台灣當代攝影】系列三
原文出自 ARTALKS
數量
(摘錄)這些相異立場各自都有其所堅信的價值觀與意識型態,有其對攝影未來方向的想像,但同時也都存在一些潛在危險。而其中一種危險,已由王咏琳與汪正翔兩人在各自的立論中點出,那就是「關注攝影本質」與「發展新攝影語言」不該是非此即彼、絕不相容的二擇一選項。
兩篇文章的共識也在此,他們都不否認今日的創作者應當盡可能在深刻理解攝影的固有傳統,以及熟稔當代藝術相關論述和觀念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兩種立場應該是年輕攝影創作者們思想引擎的「雙核心」,而非二元對立的怪異困局。
我們也必須問:不假思索地放入當代藝術跨媒介的展演邏輯裡,有沒有可能導致學院教學研討場合常見的一種弊病,意即把攝影化約為「僅僅是眾多創作媒材之一」,卻扁平化了攝影實踐的複雜內涵與特性?
我們的攝影史∕當代史也能依樣畫葫蘆,照著觀念攝影、後現代攝影的發展模式與架構來書寫嗎?倘若不行,那麼屬於我們自己的攝影美學論述是什麼?王咏琳的文章以「一片荒原」為題,固然有刻意透過反式話語激起議論的挑釁之意,但細讀其主張恐怕是在強調:台灣攝影創作如果汲汲於「局部特寫、矯飾、擺拍、手機攝影、物件拼貼、社會議題、廢墟、日常生活的折疊、建造與拆毀」等僅停滯在類型層次的操作演繹,那麼當代攝影美學(同時包括實踐與論述)的構築工程,恐怕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
出自:ARTALKS
https://reurl.cc/14q49D
關聯產品
【論台灣當代攝影】系列一
原文出自 新活水
查看
王咏琳|似如一片荒原的台灣當代攝影
立即購買!
【論台灣當代攝影】系列二
原文出自 新活水
查看
汪正翔|躊躇在荒原之中:回應〈似如一片荒原的台灣當代攝影〉
立即購買!
【論台灣當代攝影】系列四
原文出自 ARTALKS
查看
王聖閎|從攝影實踐的擴充到學院困境:也談《新活水》上的攝影論爭(下篇)
立即購買!
【論台灣當代攝影】系列五
原文出自 報導者
查看
沈柏逸|荒原後的不斷追問
立即購買!
商品已
加入購物車
王聖閎|從攝影實踐的擴充到學院困境:也談《新活水》上的攝影論爭(上篇)
【論台灣當代攝影】系列三
原文出自 ARTALKS
繼續購物
前往結帳
📢 客服時間
📅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
10:00 至 19:00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於客服時間內與我們聯繫!
⚠️
注意事項
:
國定假日
暫停服務。
若遇課程安排(包括假日課程),客服將正常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