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巡》這組照片只是在記錄現在大都會,呈現另一個世界,在這世界裡充滿人性最原始的情慾,也是人性最真實赤裸的一面,在記錄這照片時我也在酒性茫然之刻所拍攝」;潘小俠在《看見與告別》中,是這麼談他《醉巡》這組作品的。 1980年代的台灣,是一個充滿動盪與變革的時代。解嚴前後,政治氛圍逐漸放鬆,人民於街頭上追求著民主自由,1980年代也成為一個「狂飆的年代」。 於此同時,台灣也有另外一面;在1997年陳水扁「廢娼」前,台北有「公娼制度」。萬華華西街一帶,又稱為「寶斗里」,是當年知名的風化區,整個巷弄瀰漫著濃汁豔粉、香菸酒精。 當時,許多攝影記者都渴望透過自己的鏡頭,捕捉華西街性工作的內幕,拍攝茶室裡的隱藏春色,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唯一能做的,只有潘小俠。他在作品《醉巡》中,呈現了許多茶室內部的喝酒玩樂場景,甚至包括女性脫光的照片。 但潘小俠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些照片是偷拍的嗎? 事實上,除了兩張在華西街上拍攝並有晃動的照片,潘小俠這套作品都不是偷拍,是在被攝者知情的狀況下進行拍攝的,甚至許多被攝者都直視鏡頭。 但他是怎麼拍到的呢? 對潘小俠來說,拍攝從來就不是目的,他不是作為一個「記者」,去田野進行端點進而拍攝下這些畫面,他不是為了拍攝茶室、性工作者才去華西街的,華西街本來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萬華的夜生活對於潘小俠而言,是他年輕時的日常。他就是過去跟朋友一起喝酒玩耍,眾人也知道他的職業是攝影師。等到大家都喝醉之後,可能有人會開玩笑地說:“你不是有相機嗎?拿出來拍啊!”或者喝醉後互相挑釁,問:“你敢拍嗎?” 這些作品,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這也是為何這套作品會叫做《醉巡》的原因。 鍾宜杰表示,這個標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潘小俠白天是個攝影記者,他知道拍攝這些女性相當於在消費她們,他內心有許多道德上的拉扯,因此很難下手,他需要喝醉酒才能放下心中的顧忌;其次,只有在雙方都喝醉的狀態下,才能進入那種拍攝的狀態,否則被攝者是不會讓你拍攝的。 《醉巡》這些照片,都是在這種喝醉玩耍的過程中產生的,不是特意為了拍照而拍照,也正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潘小俠才能捕捉到這些獨特的瞬間。 *部分文字參考鍾宜杰口述 參考資料: 潘小俠,〈潘小俠〉,收於張照堂主編,《看見與告別:台灣攝影家九人意象》(台北:躍昇文化,1990) 鍾宜杰,〈從街頭狂奔到紅燈暗巷〉,《台灣攝影師 潘小俠》(台中:台灣美術館,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