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沒有在拍照的時候,我身處在人群之中,
看見了他們眼中 #不是老街 #也不是景點的台北
做為一名攝影師貌似浪漫,彷彿時時都與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為伍,能捕捉到一般人所不能見的世界。
然而在這影像環繞、美照充斥的時代,做為一名攝影師也代表要交出客戶滿意的照片,就必須永遠在主流所謂的「好照片」及自身主觀的感性間奮力一搏,在銳利畫素、修圖app、橡膠玩偶似的皮膚中,要不趨於麻木,要不就獻身努力去迎合各種攝影類型對一張好照片的要求。
本書為台灣攝影師汪正翔,繼《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後,又一本以攝影師之眼觀察台灣攝影文化熱熱鬧鬧又奇異的各種現象,思考影像如何改變現代人的行為與思維,也分析台灣社會如何定義什麼是「美」──
│自拍的盛行,如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旅遊模式?
作者同時也以肉身搏鬥,穿梭於公關活動、記者會、婚禮攝影各式需要「攝影大哥」的活動現場。一邊思考構圖、卡位、光線與視角,一邊還要負責控制活動現場的秩序、擺位,一切行禮如儀,只為用影像印證一場活動的美好。
看一名攝影師/藝術創作者如何在傳統攝影與數位影像的交界,在社會大眾對「美」的既定印象與創作自主之間,保有思考的可能及感性的靈光,以文字及影像記錄下那些繽紛多元、眾聲喧嘩的台灣風景。
作者簡介
汪正翔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創作碩士(肄業),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著有《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合著《認同的例外:他們的飛行紀事》、《攝影泡沫紅茶》。目前看得見,會按快門。
相關著作:《旁觀的方式【限量簽名版】: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目錄
序
一個發了那麼多廢文的攝影師,的寂寞難耐 文/陳亭聿(文字工作者、《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作者)(點此閱讀全文)
輯一:
當我(不)在現場
永不泛黃的記憶
出門以前,旅遊就已經完成
當我做為攝影師,參加一百場活動
美照小史:從明星小卡到無名小站到網站評測到IG到
有了iPhone與修圖app,我們還需要攝影師嗎?
大家關心記者會,我只聽到攝影大哥開罵
做為一種補償心態的外拍文化
輯二:
那些(不)美麗的風景
要拍一張好看的照片,還是單純講一個故事
攝影比賽要比什麼?怎麼比?
在城市中尋找奇觀
如何拍攝一個人
凝聚一種時間
拍攝受難
郭婞淳的兩種照片
如何在影像中呈現「亞洲」
怪異的女攝影師、大師一般的男攝影師
輯三:
如何(不)被影像馴服
看不見的城市:劇照師筆記
每一張藝術品照片背後都有一位展場攝影
參加藝術比賽紀實
當人們有一百張臉
華國美學
複製畫,複製的中產階級生活
我喜歡走在路上
國內讚譽
◎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旁觀的方式》不只是一本自由攝影師的當代浮生錄,此書是一頂霍格華茲的分類帽,以略顯怪誕的歌聲吟唱、碎念、解析,逐一掃描我們的時代裡,各種由影像衍生出的,光怪陸離的行為與現象。每日起床滑開手機,影像分秒交叉繁殖,一張照片的意義日漸稀薄,如何觀看、如何思考、如何自我解嘲——腦袋清空,戴上這頂《旁觀的方式》分類帽。
◎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說起攝影家、評論者汪正翔,他還有個祕密身分,就是台灣視覺藝術界 的「蜘蛛人」彼得帕克──不知道的人,可能誤會他只是普通攝影大哥(外觀酷似被火車輕輕擦撞的彭于晏),然而在那些用單眼相機去捕捉「實在」 的夜晚,這位自由攝影師,就變身為又編織又解構概念迷宮的圖像哲學家, 而且,講話還很好笑!
《旁觀的方式》是一本充滿思想史趣味的攝影文集,是人類製造出影像? 還是影像決定了文明樣貌?攝影是窺淫般消費弱勢?還是獵奇地再現少數? 如果我們拿起相機,就自信可以「留住」真實或瞬間,這種情感恐怕是邪惡「現代攝影」統治地球的黑暗陰謀。要如何在從事攝影藝術的同時,能夠免疫思想貧弱?絕不唬爛,本書可謂「腦洞式攝影」最佳讀本!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的一位前輩跟我說,高手的境界是可以將哲學悄無聲息地化於生活的每一寸肌膚之中,直到你的所見、所思、所言無一不是哲學。
◎ 張亦絢│作家
汪正翔除了會寫,也很敢寫。在這本偽裝成自白體的對話錄中,有散文最根本的真情流露,評論最有趣的一針見血,見聞錄最珍貴的險中求勝。或許,我們正迎接一個攝影與當代藝術的藤森照信的到來吧!雖然某種「攝影者的歷史反身性」是他的強項,但我覺得閱讀這本書的體驗,也像「跟著聰明人聰明,跟著好玩的人好玩」,而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嗎?關於藝術倫理、台灣性或階級敏感度,《旁觀的方式》都讓我想到八爪章魚,絕不僵化與教條,總是非常靈動、有力與多向度。
◎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超級好看的攝影論,因為汪大不只是評論家、觀察家、社會學家,更從藝術家的靈魂,寫出帶著情感的攝影思考──他使攝影更迷人了。
◎ 溫若涵 │《BIOS monthly》總編輯
在每個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當攝影,和在每個人都是寫作者的時代當編輯,誰比較廢?我想我愛看汪正翔的廢文,他思考圖像爆炸時代裡身為攝影的意義,有時也像我被問到寫字能當飯吃嗎?我們以為自己朝著靈光走去,卻成為了一個作業員。
可悲的是,這也是我們僅擁有的。會不斷思索書裡的這些問題,意念也很簡單:想拍一張很好的照片。想寫一篇很好的文章。但當「好」的定義逐漸遠離人的本質,人該如何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不完美,例如獨一無二。◎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家
汪正翔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藝術家的理性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創造,他常常給藝術和藝術圈袪魅,三言兩語戳破皇帝的新衣,犀利如同他攝影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光。
◎ 鄧九雲│演員/作家
我喜歡給正翔拍照,因為他鏡頭底下的我最像自己。讀他的攝影文章, 總是奇妙地給我許多創作的靈感,可以關於文學關於電影。或許因為攝影的凝結,打破了約定俗成的「時間」,又或許正翔的存在(如同他的視覺),在模糊的曖昧裡透見我們忽略的那些最純粹的事物。
◎ 鄭弘敬│攝影師
大部分的人喜歡把看似複雜的事情簡化成白話,甚至歸納分類。
如同曾經爭論一時的現代與後現代議題,數位攝影究竟與底片攝影是不是同一件事,在這世代交替的節骨眼,也成為爭論的顯學。在生活逐漸被數位化全面覆蓋的當代,我們既想擺脫傳統以證成現在與過去的不同,卻又不願徹底與傳統切斷以解釋自己來自於何方。這是當代人的矛盾與含混,是 我們與過去的自我所存在的曖昧關係。汪正翔透過了多年的實務經驗與深刻的經典閱讀,為這個議題提出了深刻卻不燒腦的反思;他既說明了攝影是什麼,也說明了攝影不是什麼;他說明了當代攝影活動的社會性,也道出了這項技術或藝術在當代的文化與政治性。
◎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敘事有詩意,議論有機鋒,有獨到的勞動視角與批判視野,這一系列有主題的、富知識含量的抒情筆記,緊扣當下的台灣社會現實,既在地,又及時。汪正翔充滿好奇,聯想不斷,既往內挖掘,也向外展延:他帶著困惑, 不做定義,使明確的評論顯得可疑;他自我挖苦,從外部視角檢視自身的攝 影專業,同時也以內部考查評估擺盪在藝術與技術之間的攝影角色,對創作 與現成指涉的質疑,拋出未解的謎團,邀請讀者共同思索。
ISBN:9786263150799
叢書系列:藝術叢書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13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