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金慶/佛洛伊德第一講:自由聯想與無意識 | 視角ViewFinder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紀金慶/佛洛伊德第一講:自由聯想與無意識  |推薦閱讀|哲學

紀金慶/佛洛伊德第一講:自由聯想與無意識






我們將要講述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學。

我們的故事,將從佛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在1895年合寫的《歇斯底里研究》說起。

話說,「歇斯底里」(hysteria) 是十九世紀末歐洲的流行疾病。歇斯底里病症的出現與消失完全處於隨機狀態,同時症狀的發生在解剖學上也沒有明確對應的部位。因此,當時醫學領域對於歇斯底里究竟是一種器質性疾病還是精神性疾病感到棘手。

1892年,由於前輩布洛伊爾的鼓舞,佛洛伊德也開始對於將催眠運用在治療上產生了興趣,三年後,兩人更是合寫了《歇斯底里研究》。

在這部著作裡,佛洛伊德與布洛伊爾發現,對於歇斯底里病症的考察必須從病患的生命史著手,而病患過往因某些事件所造成的精神性創傷則是歇斯底里的病因。

然而,這裡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存在,那就是作為精神性創傷,病患在心理上會因為迴避再次經歷過往傷痛經驗而無意識的選擇遺忘。如此一來,借助催眠來進行診治便有了實際需要。

在佛洛伊德與布洛伊爾的研究中也發現,當病患被喚醒創傷事件的回憶以及相應的情感,並且能通過語言述說原初情境時,歇斯底里的病症幾乎都能立即康復並不再復發。

語言和眼淚,是釋放淤積情感的不二途徑。

不難發現,在佛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合寫的《歇斯底里研究》中,日後精神分析理論的某些元素已經開始浮現,比方說「自由聯想」的手法以及「情感釋放」的相關概念。

當然,如果你也留意我們剛才的描述的話,那麼你也會發現,關於「無意識」與「阻抗」的相關概念,也已經蘊藏在這部早期研究著作中了。

不過,這只是開始。實際上,當我們去閱讀《歇斯底里研究》裡由佛洛伊德負責撰寫報告的個案,我們將會發現更多有意思的地方。

 

▌伊莉莎白的故事

 

在《歇斯底里研究》一書中,佛洛伊德親自撰寫五則臨床案例,我們現在挑選當中的第四則案例來作相關解說,讓網路上朋友領會佛洛伊德對於自由聯想的運用。

第四則精神分析的案主在《歇斯底里研究》中的化名是伊莉莎白女士。這位年輕女生的症狀是由於在過去兩年間大腿異常劇烈疼痛,而導致行動不便。病症的初次發作是在她照顧自己病危的父親時。在她父親過世後不久,姐姐也相繼離世,這些事件導致她病痛的折磨更加劇烈。

在談話治療中,佛洛伊德首先得知她在照顧父親的期間,同時和一位男士有情感來往,可是後來隨著父親的病情日趨嚴重,而她更需要犧牲自己來看顧父親,如此,她最終與自己心愛的男士終止交往。

佛洛伊德初步的診斷,是病患大腿的劇烈疼痛和這份感情的衝突有相當關聯。對於佛洛伊德的分析,伊莉莎白女士表示同意,並且告訴佛洛伊德現在她知道為什麼疼痛總是從右腿的某個部位開始發作,因為那正是她那時每天早晨為父親更換繃帶時,父親伸出小腿的部位。

不過,雖然伊莉莎白的腿部劇痛有轉好的跡象,卻始終沒有得到徹底根治。

直到在有一次的談話治療中,伊莉莎白告訴佛洛伊德她必須先走出去一下,因為她聽到了姐夫在門外的呼喚。伊莉莎白從走出門外,到又回來診間,此時大腿立即發生劇烈疼痛。

佛洛伊德此時猜想,伊莉莎白的病因極可能與她的姐夫極其相關。因此,佛洛伊德在後來的治療中,將談話的主題悄悄的轉移到病患對於姐姐和姐夫的記憶。

後來伊莉莎白回憶起,在她姐姐去世的那一天,曾經有個瘋狂的念頭閃過她的腦海,那就是姐夫何嘗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愛情對象?

佛洛伊德因此窺見伊莉莎白內心中數個經驗意象的連結方式,以及這些念頭如何從內心的壓抑而最後移轉成身體的傷痛。

我們留意到最後過程的「不經意」特性,這是自由聯想得以運作的關鍵。正因為不經意,才能繞過主體自我意識的道德審查,而看到原本被意識有意掩蓋或忘卻的存在。

 

▌自由聯想與無意識

 

在歇斯底里的症狀中情形是這樣的,病患實際上並沒有沒有任何生理上的受損,卻無法表現生理正常的功能。因此,佛洛伊德作了一個假設,他假設有另一個意識操縱了這一切。當然,這個意識的擁有者不會是別人,也只能是當事者本人。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作為當事者的我本人卻渾然不知?

意識到這一點,那麼「無意識」的概念就幾乎浮上檯面了,這是因為「無意識」(the unconscious )從最字面的意思說起,就是當事者「意識不到」的意思。

現在麻煩的地方在於,既然連當事者的自我意識都意識不到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捕捉這個遁入幕後因此自我意識意識不到的無意識?

答案是,分析者必須想方設法突破被分析者的心防。

我們注意到這裡意味著自我有一個防衛機制,一個不只是我不願讓別人意識到,而是連我自己也不想讓我自己意識到的防衛機制。而佛洛伊德用以突破防衛機制的方式就是「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

在佛洛伊德的臨床技術中,當他在與你對話的時候,他並不是與你面對面的談話,他的所在位置是在你的躺椅後面。這時,你彷彿是在對著一個空無的空間在說話,而不是對著另一個主體說話。

佛洛伊德的這個處理方式,其用意就是要被診斷者卸除心防,要你腦袋裡浮現什麼樣的東西就說出來,之後再進一步的暗示、引導,從到一個概念再連想到另外一個概念,讓一切在這種輕鬆的、並且看似隨意而無組織的情況下緩緩道出,最後從這些浮出的意象之蛛絲馬跡裡頭試圖去搜索當中的邏輯關聯,以探究無意識的邏輯迴路是什麼樣子。

藉由這樣的方式,佛洛伊德找到了許多病人原本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自我意識到的念頭。

如果說,有一種意識是存在的,然而它的存在形式卻成為了一種無意識的存在,它既不讓別人意識到,也不讓當事人自己意識到。那麽,為什麼情況會是這樣的?

佛洛伊德假設是:既然這是一個連主體都不願意去面對的慾望的話,那麼很顯然的道理是,這樣的慾望可能不見於容於世、見不得光,這是一個社會不予認同的慾望。

佛洛伊德強調:人跟其它動物不太一樣,人是極度道德化、社會化的生物。因此,有許多的慾望會被主體的自我意識壓抑而遁入黑暗之中,而成為無意識。

然而,無意識仍舊是一種意識,就像沒有噴發出來的火山熔岩依舊是熔岩,一旦有機會、有條件它還是會尋找出口噴發出來。然而,如果始終壓抑的東西始終沒有找到機會條件噴發出來,則等到蓄積一定程度必定會導致外貌的扭曲形變,而正是佛洛伊德認為導致精神症狀的主因。

剛才我們說眼淚和語言是釋放淤積情感的通道,而在日後的研究中,佛洛伊德則進一步強調:唯有通過理解,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途徑。

這時是一八九五年,五年後,就是佛洛伊德的扛鼎之作《夢的解析》誕生的時刻。

在下一講中,我將解讀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


商品已加入購物車

Faded Short Sleeve T-shirts

紀金慶/佛洛伊德第一講:自由聯想與無意識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   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
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培根